蚊子過敏
Mosquito-Phobia ~ 我我我也是恐"蚊"症一族......
站在皮膚科的角度看蚊子,仍是副面的居多
1.蚊子叮咬又癢又痛,不注意一搔抓,還可能演變成傷口感染。
2.蚊子嗡嗡叫,影響睡眠 ~ 這這這~要怎麼睡美容覺呢。
3.不少疾病與蚊子相關
<登革熱與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及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>
<瘧疾與瘧蚊(Anopheles gambiae)>:例如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地區。
[何謂蚊子過敏?]
蚊子過敏(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s:HMB)指的是被蚊子叮咬後,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,例如皮膚局部產生水疱、潰瘍、潰爛、疤痕、甚至腫瘤。而全身的症狀可能有發燒、淋巴結腫大、肝脾腫大等等。
[蚊子過敏的發現及研究]
早在1938年,美國學者Brown A提出病例報告。「蚊子過敏:HMB」的觀念逐漸萌芽。
1990年,Tokura發現在有「蚊子過敏」的病人群中,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病人血液內,可以發現具有大顆粒的淋巴球,這些淋巴球後來被證實為自然殺手細胞(NK cell)。
2001年,Tokura Y學者認為「蚊子過敏」與被EBV病毒感染的自然殺手細胞(NK cell)活化有關,提出“HMB-EBV-NK disease”的觀念,就是「蚊子過敏」、「EBV病毒」、「淋巴球NK細胞」三者有密切關聯。
2005年,Ishihara S學者認為:有「蚊子過敏」的病人,常伴隨有慢性EBV病毒感染。
[蚊子過敏:多發生在小孩子]
真正嚴重的「蚊子過敏」其實並不常見,
ㄧ般蚊子咬的疤(俗稱紅豆冰),指的是「色素沉澱」及「抓痕」,1-2個月自動消退。
嚴重的蚊子過敏,指的是沒有搔抓皮膚,卻會因為被蚊子咬而產生潰瘍,最後演變成萎縮性的凹陷疤痕,不會消退。
目前有被報導過嚴重的蚊子過敏病例平均年齡為 6.7 歲,無性別差異。
少數、罕見的惡性淋巴瘤(Hodgkin lymphoma)與蚊子叮咬有關:
[蚊子過敏的機轉]
日本學者Hideo Asada在2007年研究,也提出[蚊子過敏]可能與慢性的EBV病毒感染相關,甚至會引發癌症:A unique pathogenic mechanism linking Epstein-Barr virus infection, allergy and oncogenesis (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(2007) 45, 153—160)。
可能的機轉為:
蚊子叮-> 蚊子唾液 -> 引發皮膚的CD4淋巴球聚集 -> 含有EBV病毒的人類自然殺手細胞 (NK cell)活化合成EBV顆粒 -> 長期NKcell活化 ->可能產生癌症。
儘量避免被蚊子叮咬,才是上上策。
[防蚊建議]:
1. 居家環境清掃,避免污水蓄積。
2. 薄長袖長褲出門,減少被蚊蟲叮咬機會。
3. 睡覺時使用蚊帳。
至於捕蚊燈、電蚊香、蚊香、防蚊液....個人實在是不推薦...因為安全性實在堪慮呢!
[防蚊液的選用]: 參考來源-施ㄧ新醫師及JAAD 2008.
1. 建議選用含有天然成分的香茅(citronella oil)或尤加利(oil of lemon eucalyptus)的防蚊液,雖然效果較敵避 (DEET: N,N-diethyl-3-methylbenzamide) 差,但毒性較小且安全性較高。
2. 不建議使用樟腦油,因為過量(> 4g)可能會有神經學副作用。
3. 目前公認最有效的防蚊液成份:敵避 (DEET) 稱[待乙妥DEET: N,N-diethyl-3-methylbenzamide],但需避免使用在小於 6個月的嬰孩、孕婦、哺乳者。市售敵避 (Deet)防蚊產品,需標示法定注意事項,其中包括「未滿6個月嬰兒不得使用、6個月至12歲的孩童不可用於臉與手部位」等。台灣環保署:含敵避 (Deet)防蚊產品不可噴灑在衣物及皮膚,應該是勿在衣服下使用、避免過度使用本品等。
新的防蚊成份還有:picaridin, MGK-326, MGK-264, IR3535等正在研究。
結論:
天然的 (效果較差):香茅(citronella oil)或尤加利(oil of lemon eucalyptus)
化學的 (有效,但安全性有疑慮):敵避 (Deet)
[
媽媽與蚊子]:
在大學期間,媽媽一個人住在北部,有天回家看到媽媽,怎麼臉上被蚊子叮的一包一包,大概有20個左右,我很心疼,想說要好好使用各種’’毒殺’蚊子的方法,給蚊子一點教訓教訓!誰知我媽竟然不要,說:「平時都只有一個人,有這麼多蚊子陪我也不錯….」可見該被教訓的是我…太少回家了啦。